丹拿系列 |
此頁有大量圖片,請耐心等候下載。
由於預計1947年後會有大量人口由內地踴入香港,當時九巴只好在市區引入雙層巴士以解決這個難題。戰後,九巴訂購首批20部雙層巴士以作服務;於1948年12月底,首4個雙層巴士底盤及其附件運抵香港,車身由 Metal Sections Limited 提供,整部巴士則在港裝配;並於1949年4月13日出牌 (4958,4959,4960 及 4961),繼後於1949年4月17日正式投入服務,行走1號路線。其餘16個雙層巴士底盤及其附件亦於同年運抵,在港裝配後,分別於1949年5月至7月間出牌 (4962 - 4977)。 |
九巴其後 (1949年至1957年) 亦陸續訂購更多丹拿巴士共195部,全均配有CVG5DD底盤,全部為數215部巴士其後被分類為丹拿A型巴士;1974年5月,丹拿A型巴士被配上車隊編號“D”,但只餘下150部巴士服務 (D1 至 D150)。 |
首125部巴士 (1949年至1953年間引入) 共配有61個座位,設有開放式後置上落平台 (open rear platform),後置樓梯 (rear staircase);每一間隔 (bay) 配有全葉橫拉式窗口 (full-depth sliding window),車頭上下層則配有半垂式窗口 (half-drop window)。這批巴士配有傳統暴露式水箱 ('exposed' radiator)﹕電鍍了鉻黃 (chrome-plated),鉻黃上有裝飾性的凹槽 (fluted top)。 |
直到1952年,九巴將這批125部設有開放式後置上落平台的巴士加裝了閘門,以確保乘客安全。50年代中期,車頭上下層的半垂式窗口已被改為全葉橫拉式窗口。 |
另一批90部丹拿A型巴士 (1954年至1957年間引入) 亦設有後置上落平台加閘門 (最後一批30部丹拿巴士則配有前後閘門,方便上落),後置樓梯,全配有全葉橫拉式窗口,水箱則配有“伯明罕”風格的鐵柵及引擎蓋 (Birmingham-styled grille and bonnet)。 |
1955年,180部只設有後置單門的丹拿A型巴士亦被加裝了前門 (前後門均配有拉閘)。1964年至1965年間,巴士上的閘門正式被摺門取代。1975年至1976年間,大部分傳統暴露式及“伯明罕”風格的水箱已被裝上“曼徹斯特”式玻璃纖維引擎蓋 ("Manchester" style glass fibre bonnet mouldings)。 |
1976年至1977年,4部丹拿A型巴士分別被改建為2部丹拿AA型巴士和2部丹拿AB型巴士。最後幾部丹拿巴士最終於1983年退役。 |
|
4962,於1949年被引入,1980年退役,攝於1949年。首批丹拿A巴士車頭上下層配有半垂式窗口及設有傳統暴露式水箱。 |
![]() |
4961 (D26),於1949年被引入,1980年退役,是九巴唯一保留的丹拿A型巴士。50年代中期,此批巴士車頭上下層的半垂式窗口已被改為全葉橫拉式窗口。 |
![]() |
HK4007,於1950年被引入,1973年退役,攝於1952年尖沙咀YMCA外。1952年起,後置上落平台的巴士加裝了滑動閘門,以確保乘客安全。此部HK4007設有木板條座位,但上下層車頭仍配有半垂式窗口。 |
![]() |
HK4032 (D50),於1950年被引入,1976年退役,前置上落客口於1955年後被加裝,變成前後可上落式設計,但下層座位數目由29減至27,車內有兩名售票員售票。 |
![]() |
攝於1952年尖沙咀碼頭,左起 HK4004 (D43)﹕於1950年被引入,1982年退役,HK4057 及 HK4074,均於1951年被引入;HK4057 及 HK4074 分別於1970年及1973年退下火線。另見三部 Belford OB 巴士。 |
![]() |
HK4035,於1950年被引入,1973年退役,攝於50年代。當時,所有丹拿A型巴士仍然配有滑動閘門。一塊過設於前後的路線顯示屏以中英文提供巴士往來的地點及路線編號。 |
![]() |
1964至1965年間,所有丹拿A型巴士之滑動閘門陸續被摺門取代。一塊過的路線顯示屏只提供巴士前往的目的地及路線編號。此HK4001 (D40) 攝於1966年半島酒店外,於1950年被引入,1980年退役。 |
![]() |
HK4255 (D87),於1953年被引入,1982年退役,攝於1974年半島酒店外。自1970年起,九巴實施一人售票制度(以三間黃條表示),前門上客,後門落客。 |
![]() |
HK4002 (D41),於1950年被引入,1980年退役,攝於1974年夏天。自1973年起,九巴實施「一人控制」方式,以錢箱收取輔幣代替售票,車上再無售票員。「一人控制」方式以車頭路線顯示屏兩旁的圖案顯示。而前門上客及後門落客的上落模式已沿用至今。 |
![]() |
HK4002 (D41),攝於1974年。原本是傳統暴露式的水箱(見上圖)已被裝上“曼徹斯特”式玻璃纖維引擎蓋。 |
![]() |
4964 (D29) 的右邊身,於1949年被引入,1980年退役,攝於1976年天星碼頭,配有“曼徹斯特”式玻璃纖維引擎蓋。 |
![]() |
HK4057,於1951年被引入,1970年退役,攝於1953年,特為慶祝英女王伊利沙伯加冕典禮而布置。 |
![]() |
4202 (D2),於1954年被引入,1973年退役,攝於1954年。此批配有“伯明罕”風格的鐵柵及引擎蓋的巴士於1954至1957年期間被引入。它設有後置上落平台加閘門,後置樓梯,全配有全葉橫拉式窗口。 |
![]() |
4210 (D9),於1954年被引入,1981年退役,攝於1966年。前置上落客口於1955年後被加裝;1964至1965年間,所有丹拿A型巴士之滑動閘門陸續被摺門取代。 |
![]() |
HK4322 (D121),於1956年被引入,1982年退役,攝於1973年。它屬最後一批30部所訂購的丹拿巴士之一﹕此批巴士已經配有前後摺門,以方便乘客上落。一人售票制度自1970年開始。 |
![]() |
HK4342 (D141),於1957年被引入,1982年退役,攝於1974年。「一人控制」方式自1973年實施。 |
![]() |
4221 (D16),於1954年被引入,1978年退役,攝於1975年觀塘碼頭。它是部分配有 V-形水箱格柵的“伯明罕”風格引擎蓋巴士之一。 |
![]() |
HK4275 (D104),於1956年被引入,1983年退役,攝於1974年。“伯明罕”風格的水箱已被取代。 |
![]() |
HK4325 (D124),於1956年被引入,1983年退役,攝於1983年,配有“曼徹斯特”式引擎蓋。1975年至1976年間,“伯明罕”風格的水箱已被“曼徹斯特”式玻璃纖維引擎蓋取代。 |
![]() |
HK4350 (D149),於1957年被引入,1976年被改裝,1983年退役,攝於1976年。7 呎 10 吋闊的車身裝在7 呎 6 吋闊的底盤上。 |
![]() |
HK4350 (D149),攝於1977/1978年荃灣碼頭。它屬丹拿AA型巴士,設有中置樓梯及中置落車門,上下層座位數目分別為41及28,下層企位為17。 |
![]() |
HK4350 (D149),攝於1983年退役之前,於上水巴士總站。 |
![]() |
HK4259 (D91),於1954年被引入,1977年被改裝,1983年退役,攝於1977年。它屬丹拿AB型巴士,亦設有中置樓梯及中置落車門,上下層座位數目分別為41及28,下層企位為18。 |
![]() |
HK4258 (D90),於1954年被引入,1977年被改裝,1983年退役,另一部丹拿AB型巴士。 |
![]() |
HK4031 (D49),於1950年被引入,1982年退役,並轉交皇家香港警察作駕駛訓練用途。 |
![]() |
4212 (D11),於1954年被引入,1982年退役,被 Speedybus Services Ltd. 購入。 |
![]() |
4212 (D11),原用作儲存制服。 |
![]() |
4961 (D26),攝於1979年香港島,慶祝香港雙層巴士30周年紀念。 |
![]() |
HK4059 (D63),於1951年被引入,1977年退役,並捐贈于香港道路安全協會,攝於1980年。 |